不期而遇

拼音
bù qī ér yù
反义词
释义
期:约定时日;遇:相逢;会面。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。也作“不期而会”。
出处
南朝・梁・简文帝《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》:“不期而遇,襄水之阳。”
用法
紧缩式;则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意外相遇。
解析
见“邂逅相遇”。
示例
前在公主府内,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;今日不期而遇,又是如此。(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六十九回)
典故
“不期而遇”原作“不期而会”。春秋时期,诸侯列国林立,政治局势错综复杂。周王室自东迁以后,权势日渐衰微;而逐渐脱离周天子控制的诸侯,为了各自的安全与利益,不断相互争斗。为了稳定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秩序,因此有了“会盟”的制度,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手段,它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以及列国交往等方面,都曾产生具体而重大的作用;会盟同时也是诸侯联合他国以壮大自我实力,并维系霸主政治的一项利器。春秋初期,宋、卫两国因郑国涉入其内政纠纷,同时更由于郑的势力外伸,引起周遭国家不安,是以这三个国家,彼此间常传出纷争。《春秋经・隐公八年》记载:“宋公、卫侯遇于垂。”《左传》详实记载在这年春天,齐僖公以和事佬的角色出面,要让宋、卫、郑三国谈和。但宋殇公希望能够在谈和以前,先行与卫国会谈。因此透过餽赠钱财的方式,请求卫国能在会盟的日期前先见面,卫宣公答应宋殇公请求,两人后来就在卫地相见。《谷梁传・隐公八年》对“遇”的解释是这样的:“不期而会曰遇。遇者,志相得也。”意思是不在约定的日期会面称“遇”,因为会面双方的心意已相契合。后来“不期而遇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未经约定而意外相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