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
月
虏
警
书
事
三
首
(
其
二
)
甘
泉
烽
火
到
长
安
,
阙
下
衣
冠
立
马
看
。
北
转
储
胥
刍
粟
富
,
西
来
骠
骑
雪
霜
寒
。
观
兵
帐
外
期
超
距
,
拜
将
庭
中
议
筑
坛
。
细
柳
已
屯
江
总
制
,
月
明
羌
笛
满
桑
乾
。
边塞
战争
观兵
写景
月色
咏物
烽火
情感
爱国
风雪
译文
甘泉烽火照亮了通往长安的路,朝廷大臣们骑在马上纷纷停下观望。
储粮丰富足以支持从北边转运过来的物资,西来的骑兵身经雪霜显得尤为英勇。
他们在帐外观察兵力布局期待着能够超过敌人,朝廷拜将时商议着筑坛仪式。
细柳营已经由江总指挥屯驻,月光下羌笛声回荡在桑乾地区。
赏析
这首诗描绘了边疆警报传来,朝廷上下紧张应对的情景。首联“甘泉烽火到长安,阙下衣冠立马看”以烽火传警的紧急情况开篇,长安城内,文武百官纷纷驻足观望,显示出局势的严峻与国家的动员状态。颔联“北转储胥刍粟富,西来骠骑雪霜寒”则通过北方粮草储备的丰富和西部边防军队在严寒中的艰苦巡逻,展现了国家对边防的重视与准备。颈联“观兵帐外期超距,拜将庭中议筑坛”进一步描绘了朝廷在紧急情况下,对外展示军力的决心以及对军事指挥的重视,通过在营帐外进行军事演练和在朝廷中商议设立祭坛,象征着对战争的准备和对胜利的渴望。尾联“细柳已屯江总制,月明羌笛满桑乾”则以细柳作为地点暗示战备状态,江总制代表了前线指挥官,月明之夜,羌笛声声,渲染出战场的氛围,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士们英勇精神的赞颂。整体而言,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,展现了明代面对边疆警报时,国家的动员、军事部署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,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。
猜您喜欢
和公实燕台感秋(其三)
明·黎民表
桑乾千折抱燕台,岂谓天骄饮马来。兵气旋销乌鸟乐,阵云初散鼓鼙哀。一时猛将多蝉冕,三黜儒生尚草莱。卧病衡门秋又晚,几时东阁待重开。
高阳台·感怀
清·许禧身
漫点铜龙,缓敲檐铁,欣闻春雨纷纷。笼雾青纱,照来烛影偏清。隔闱共说安民语,喜听来、句句真诚。黯消凝。炉内香残,案上灯昏。运筹决尽承平策,奈安边少计,鬓角愁生。一样无眠,静.....
奇寒酿雪愁思纷然和坡公聚星堂韵
清·孙周
空廊拥烬聚乾叶,云日模糊天欲雪。炊烟久断坐耐饥,冷对梅花正愁绝。严风刺壁尖于刀,老屋声摇势将折。楚南连年方苦兵,哀哉死者虫沙灭。书生赤手寸铁无,深恨长鲸未能掣。鼙鼓动地烽.....
画马图
宋·郑清之
房精夜陨渥洼水,中有天马变如鬼。籋云流赭登玉台,清风谡谡生双耳。无端遣入天子闲,足底百趼如关山。隔河唐将浴牝马,哀鸣顿足将奔还。风毛雨鬣不自整,肯顾苑北云锦斑。但有风棱馀.....
过符离读张忠献公传书后
清·严遂成
北使来朝辄问安,隐然敌国胆先寒。十年作相迟秦桧,万里长城坏曲端。采石一舟风浪大,富平五路战场宽。传中功过如何序,为有南轩下笔难。
过铁山歌
明·王云凤
晓离青泥岭,暮度仙人关。上如曳壁蜗垂涎,下如窜莽雉束翰。曾闻阴平与三峡,舟车往往为摧残。入蜀大抵无坦途,此地令人毛骨寒。悬崖峭壁扼深谷,枯松怪石生其间。魂惊目眩人蚁附,手.....
书事十绝(其二)
宋·曾惇
和戎诏下破群疑,无复旄头彗紫微。屈己销兵宜有报,先看长乐版舆归。
感事三首(其二)
宋·晁公溯
长安摧堞有乌声,草木犹蒙战伐尘。应念关中不忘汉,至今遗老愿王秦。
纠错
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、内容、注释、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,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,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。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!
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