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

)

哲理
五行

赏析

这是一首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,属绝句体。诗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,表达了对道法自然规律的认同和赞美。"震龙汞自出离乡"一句,描绘了一种水从山谷中奔腾而出的壮丽景象,"震龙"通常指有巨大力量的水流,"汞"则是古代对溪流的小名。这里通过“离乡”来强调这股水流是自然界中自发产生,不受外力控制。接下来的"兑虎铅生在坎方",用的是五行学说中的术语。"兑"和"虎"、"铅"分别代表了金与土的相生关系,"坎"是八卦之一,常象征水。这里表明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生成变化,也遵循着五行相生的法则。"二物总因儿产母"一句,更深层次地阐述了这种生成规律。在五行学说中,“二物”通常指的是木和火,它们是通过土(“母”)产生的。这里强调了自然万象皆源于大自然的母亲。最后,"五行全要入中央"则是对整个宇宙运行法则的一种总结。“五行”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这些元素在古代哲学中被认为构成了世界的根本组成部分,而“中央”常象征着平衡与和谐。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万物归于平衡状态的一种美好愿景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,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哲学思考,以及对宇宙法则的崇敬之情。

张伯端

139首
张伯端(公元983年—1082年),一说(公元984年—1082年),道教南宗初祖,字平叔,号紫阳、紫阳山人,后改名用成(或用诚)。人称“悟真先生”,传为“紫玄真人”,又尊为“紫阳真人”。临海(今属浙江)人。自幼博览群书,学贯古今中外,涉猎诸种方术。曾中进士,后谪戍岭南。于成都遇仙人(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)授道,后著书立说,传道天下。北宋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仙逝,飞升前留有《尸解颂》一首:“四大欲散,浮云已空,一灵妙有,法界通融”。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、道光紫贤真人薛式、泥丸翠虚真人陈楠、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“全真道南五祖”(“北五祖”为:东华帝君王玄甫、正阳帝君钟离权、纯阳帝君吕洞宾、纯佑帝君刘海蟾、辅极帝君王重阳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