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
山
溪
转
峰
回
一
径
平
,
田
头
白
水
照
人
清
。
寺
因
何
氏
封
山
姓
,
客
把
坡
诗
證
地
名
。
萝
月
长
随
行
道
影
,
杉
风
犹
带
读
书
声
。
云
津
桥
下
潺
湲
急
,
僧
濯
袈
裟
客
濯
缨
。
写山
写水
写景
读书
寺庙
名胜
山光水色
云和桥
译文
蜿蜒的溪水绕过曲折的山峰,小路却依旧平坦。田间的小河里的清水如明镜般照亮人的身影。
这座寺庙是因为何氏的封山而以“山姓”命名,游客们引用了坡的诗来证明这里的名字由来。
蕨类植物(或“藤蔓”)形成的月影时常随着路途移动的影子变化,杉树发出的风声还带有读书的声音。
云津桥下流水潺潺声音急促,僧人用袈裟沐浴,客人也在这里洗涤他们的帽子。
赏析
诗人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。开篇"溪转峰回一径平,田头白水照人清",溪流蜿蜒曲折,峰峦回旋,一路上升至一处平坦之地;田野边缘,一片洁净的白水映照着行人的身影,显得格外宁静与明净。接着"寺因何氏封山姓,客把坡诗證地名",诗人提到了寺庙的由来,是由于某位姓何的大人物将山封为私产,而游客则在坡前留下诗句,以此证明此处的地名和历史渊源。第三句"萝月长随行道影,杉风犹带读书声"中,萝月指的是初秋的明月,长随着行者的脚步投下清晰的影子;而杉风则是指山中的松树在微风中发出的声音,这些自然之声仿佛也能听出读书人的吟诵声。末了"云津桥下潺湲急,僧濯袈裟客濯缨",描绘的是一座桥下,河水流速而有声,形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;而在这样的背景中,有僧人正在洗涤他们的袈裟,而游客也在清洗自己的系带,这里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展示,更是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写照。整首诗通过对山水、田园、寺庙等景物的描绘,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,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深切情感。
仇远
780首
一字仁父。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,自号山村、山村民,人称山村先生。元代文学家、书法家。元大德年间(1297~1307)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,不久罢归,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
猜您喜欢
南亭晓坐因以示璩
唐·权德舆
隐几日无事,风交松桂枝。园庐含晓霁,草木发华姿。迹似南山隐,官从小宰移。万殊同野马,方寸即灵龟。弱质常多病,流年近始衰。图书传授处,家有一男儿。
次李竹所先辈韵
元·朱晞颜
忆昔南宫角俊游,高名何事间陈楼。汉廷素擅无双誉,兰省今推第一流。吟策追随梅涧晓,书灯深窈竹房秋。遥知近注潜夫论,应是斯人可得俦。
题摘星岭
宋·左纬
已知星可摘,须信路皆通。日影穿云薄,天形入水空。遥看梁苑雪,独挹楚台风。指点中华地,山河万国雄。
过符离读张忠献公传书后
清·严遂成
北使来朝辄问安,隐然敌国胆先寒。十年作相迟秦桧,万里长城坏曲端。采石一舟风浪大,富平五路战场宽。传中功过如何序,为有南轩下笔难。
有感
元末明初·王冕
江南古客无寸田,半尺破研输租钱。好山好水难夤缘,荃房日薄蒙荒烟。囊中科斗二百年,大经大法垂幽玄。他人不知我自怜,落花春暮啼杜鹃。杜鹃啼苦山竹裂,锦官宫殿烟霏灭。人间百鸟无.....
与?烓二弟夜过潮音阁
明·陈㷆
野火烧空空欲然,晚云犹挂碧山巅。良宵共步清溪月,高阁谁敲石磬烟。老眼模糊还自叹,交情寥落不如前。独怜池草春无恙,何似当年谢惠连。
今岁辑录宋元人遗词颇有奇遇诗以纪之
清末近现代初·吴昌绶
瓣香岁岁礼姜仙,著录真教缔古缘。廿卷花庵搜旧本,一枝梅信拾遗篇。南词怀麓沈冤久,东泽清江剩稿传。生际虞山临桂后,居然眼福胜前贤。
偕友人游上方南禅
宋·吕陶
出郭行行数里村,石梯盘曲到禅门。亭开高槛侵山脚,水过方池断竹根。城市尘埃终日远,烟岚气象四时存。约公乘兴重来此,延纳清风尽一樽。
纠错
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、内容、注释、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,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,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。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!
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