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
雁
诗
伺
潮
闻
曙
响
,
妒
垄
有
春
翚
。
岂
若
云
中
雁
,
秋
时
塞
外
归
。
河
长
犹
可
涉
,
海
阔
故
难
飞
。
霜
多
声
转
急
,
风
疏
行
屡
稀
。
园
池
若
可
至
,
不
复
怯
虞
机
。
咏物
写景
秋天
动物
情感
边塞
译文
“伺潮闻曙响,妒垄有春翚。”可以译为:我等待潮来,在清晨的时分听到它的声响,心中充满妒意的是,田野里的春天中鸟雀如彩绘般飞舞。
“岂若云中雁,秋时塞外归。”意为:怎么比得上那云中的大雁,在秋天的时候从边塞外飞回。
“河长犹可涉,海阔故难飞。”意为:即使河水再长也还可以渡过,但大海辽阔所以难以飞翔。
“霜多声转急,风疏行屡稀。”可以译为:霜降之时,风声愈发急促,而风轻时则步履变得稀少。
“园池若可至,不复怯虞机。”意为:如果能够到达园林和池塘,我便不再害怕应对未来的机会与挑战。
赏析
这首《咏雁诗》以雁为题,借物抒情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。首联“伺潮闻曙响,妒垄有春翚”,描绘了雁群在黎明时分,随着潮水的声响起飞的情景,同时以“妒垄有春翚”暗喻雁群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。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,使得雁群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。颔联“岂若云中雁,秋时塞外归”,将雁群与云中的雁进行对比,表达了雁群在秋天时会飞往塞外的习性,反衬出它们对自由迁徙的向往和对季节变换的适应能力。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雁群的独特习性,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回归的向往。颈联“河长犹可涉,海阔故难飞”,进一步阐述了雁群迁徙的艰难与可能。河流虽长,雁群尚能涉过,而大海的广阔则让它们难以飞翔。这不仅是对雁群迁徙环境的描述,也是对人生旅途上困难与挑战的隐喻,暗示了即使面对重重困难,人们也应该像雁群一样勇敢地去尝试和克服。尾联“霜多声转急,风疏行屡稀”,描绘了雁群在寒冷季节迁徙时的场景,霜多风疏,雁群的声音变得急促,行动也变得稀少。这一联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,也是对雁群迁徙状态的细腻刻画,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与坚韧。最后一句“园池若可至,不复怯虞机”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安全的向往。园池象征着安全与舒适的生活环境,而“不复怯虞机”则意味着不再畏惧任何威胁,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。整体而言,《咏雁诗》通过描绘雁群的迁徙生活,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、生命、自由以及个人理想的思考,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。
王褒
46首
王褒(前90年—前51年),蜀资中(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)人。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,与扬雄并称“渊云”。王褒一生留下《洞箫赋》等辞赋16篇、《桐柏真人王君外传》1卷,明末收集有《王谏议集》11篇。
猜您喜欢
八月十五夜月二首(其二)
唐·杜甫
稍下巫山峡,犹衔白帝城。气沈全浦暗,轮仄半楼明。刁斗皆催晓,蟾蜍且自倾。张弓倚残魄,不独汉家营。
二郎神
宋·柳永
炎光谢。过暮雨、芳尘轻洒。乍露冷风清庭户,爽天如水,玉钩遥挂。应是星娥嗟久阻,叙旧约、飙轮欲驾。极目处、微云暗度,耿耿银河高泻。闲雅。须知此景,古今无价。运巧思、穿针楼上.....
杂曲歌辞(其一)清平调
唐·李白
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赠友人(其三)
明末清初·屈大均
灼灼怀春鸟,衔花吴江浔。玄豹久不食,蔚然文采深。风云荡天路,邂逅抒忧心。凭君青玉案,中夜张瑶琴。明月照南浦,晨风巢北林。河精为天汉,小星易浮沉。妙道贵忘言,达人无哀音。持.....
上清宝鼎诗二首(其一)
唐·李白
朝披梦泽云,笠钓青茫茫。寻丝得双鲤,中有三元章。篆字若丹蛇,逸势如飞翔。归来问天老,奥义不可量。金刀割青素,灵文烂煌煌。咽服十二环,奄见仙人房。暮跨紫鳞去,海气侵肌凉。龙.....
敕勒歌
南北朝·无名氏
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游仙诗六首(其一)
清·冯班
龙伯无人钓饵闲,黄金双阙自斑斓。燕昭老去秦皇死,可惜蓬莱在脚间。
后雁字十九首(其七)
明末清初·王夫之
湘岸临潭帖,天山拓汉铭。为谁修楚史,自解注禽经。语雀羞刑牍,言鹦笑说铃。挥毫千里泻,腕脱不曾停。
纠错
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、内容、注释、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,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,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。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!
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