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物写景
怀古悼亡
情感
写景
抒情
落花
哀思
悼念

译文

斑竹的枝叶在暮色中摇曳,似乎在诉说着无言的悲伤,竹叶上的露水仿佛是泪痕,显得格外鲜明。
美丽的人儿已经远去,仿佛飘渺在江上的云烟之外;亡国的悲痛仍在延续,野草在荒芜的土地上萋萋生长。
即使头发散乱,也不必为失去的马匹而悲伤;灵魂归去,或许还能化为啼叫的杜鹃。
东风啊,请不要吹落花瓣,让它们留下来陪伴那些因愁而醉的人吧。

赏析

这首诗《斑竹》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,通过斑竹这一意象,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伤和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。首联“斑竹枝枝拂暮烟,无情亦自泪痕鲜”,以斑竹在傍晚烟雾中轻轻摇曳的姿态开篇,赋予了斑竹一种既无情感又饱含泪水的独特形象,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哀愁。颔联“美人渺渺江云外,亡国萋萋野草边”,将视角转向历史深处,描绘出美人远去、国家衰败的景象,用“江云”、“野草”等自然景物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,强化了诗中的怀旧情绪。颈联“髻散不须悲堕马,魂归犹可化啼鹃”,运用典故,以“堕马”比喻美人之死,以“啼鹃”象征亡国之痛,表达了一种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惋惜之情,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历史命运的无奈与感慨。尾联“东风莫卷飞花片,留与愁人伴醉眠”,诗人希望春风不要吹散飘落的花瓣,让它们陪伴着忧愁之人,进一步深化了主题,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忧虑。整首诗通过斑竹这一意象,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,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,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深哀悼。

屈大均

6717首
与陈恭尹、梁佩兰并称“岭南三大家”。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。后为僧,中年仍改儒服。诗有李白、屈原的遗风。著作多毁于雍正、乾隆两朝,后人辑有《翁山诗外》、《翁山文外》、《翁山易外》、《广东新语》及《四朝成仁录》,合称“屈沱五书”。

猜您喜欢

丑奴儿·春情
清·沈榛
芳菲落尽春将暮,片片飞红。穿透帘栊。几度莺声向晓风。雕栏徒倚情无极,睡眼朦胧。暗锁眉峰。撩乱晴丝拂槛慵。
落花诨体十首(其八)
明末清初·王夫之
禁得寒暄几度移,热时且趁笑垂垂。真成草偃迷南北,浪借风吹莽唱随。病里观涛为客起,酒醒谢妓怕天知。芙蓉漫道真君子,只恐奔车无伯夷。
次韵逊敏斋主人落花四首(其三)
清末近现代初·陈宝琛
生灭元知色是空,可堪倾国付东风。唤醒绮梦憎啼鸟,罥入情丝奈网虫。雨里罗衾寒不耐,春阑金缕曲初终。返生香岂人间有,除奏通明问碧翁!
冬日临昆明池
隋末唐初·李世民
石鲸分玉溜,劫烬隐平沙。柳影冰无叶,梅心冻有花。寒野凝朝雾,霜天散夕霞。欢情犹未极,落景遽西斜。
采桑子(其四)
宋·欧阳修
群芳过后西湖好,狼籍残红,飞絮濛濛。垂柳阑干尽日风。笙歌散尽游人去,始觉春空。垂下帘栊,双燕归来细雨中。
晨起
清·高顺贞
晨起慵临镜,开窗曙色微。梦随啼鸟散,愁逐落花飞。时节看频换,行人尚未归。遥怜驿路柳,霏絮点征衣。
采桑子(其十)
唐·冯延巳
画堂昨夜愁无睡,风雨凄凄,林鹊争栖,落尽灯花鸡未啼。年光往事如流水,休说情迷,玉箸双垂,祗是金笼鹦鹉知。
忆秦娥·暮春
清·佟世南
长亭暮。春光欲去谁留住。谁留住。东风无赖,落花无主。玉箫声断兰皋渚,垂杨乱绕青溪渡。青溪渡。窗中迷却,梦中归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