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
写景抒情
边塞战事
冬景写景
人物抒情

赏析

这首宋诗《听郑三弹双韵子歌》是游九言所作,描绘了诗人聆听郑三演奏双韵子歌的独特情境。首句“寒窗积雪生虚明”以冬日积雪的窗户为背景,渲染出清冷寂静的氛围。接着,“玉壶风折层檐冰”写室外风力强劲,连屋檐上的冰也折断,暗示了环境的严寒。“朱霞秀色妙公子,理弦灯下声亭亭”通过比喻,将郑三比作朱霞般秀美的公子,他在灯下弹奏,琴声悠扬。“游丝两两挂孤月”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,琴声与月光交织,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。“双声应手无留停”赞美郑三技艺高超,琴音流畅自如。“月寒照户砌虫泣,云冻出浦边鸿征”借景抒情,寒冷的月光和凝固的云彩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哀愁。接下来,诗人通过“苍蝇扑纸窗欲透,蜾蠃穴桑儿未成”等细节,形象地描绘了听者全神贯注的状态,以及音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。然后,琵琶的宽广与深情被巧妙地融入到“宽详双韵切,含凄尽向弦中说”,表现出音乐的情感深度。“酒酣疏绮杂娱嬉,谁道壮夫心更折”描述了在欢宴中,人们沉醉于音乐,但诗人却因郑三的演奏而内心触动。“一从敌骑下河南,学得声容难辨别”暗指郑三的技艺超越常人,可能曾有过战乱中的磨砺。“鹧鸪金屋沸歌吹,鼠头宝陌行靴袜”描绘了奢华的宫廷生活,与郑三的民间技艺形成对比。“帕腰慢舞作弯弧,捉耳釂觞真折馘”则通过夸张的动作,表现了听众的热烈反应。最后,“眼前犹听旧歌辞,凤韶岂独锵虞时”表达了对传统音乐的怀念,认为郑三的演奏能唤起人们对古代凤韶乐的共鸣。“罢弹三喟寝不熟,风定寒江静夜悲”以深夜的宁静和悲凉收尾,留下余音袅袅,引人深思。总的来说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,展现了郑三精湛的音乐技艺以及诗人对其深深的感受和评价。

游九言

31首
初名九思。早年从学张栻,以祖荫入仕,曾举江西漕司进士第一。历古田尉,江川绿事参军,沿海制司干官。孝宗淳熙十五年(1188),监文思院上界。后入张栻广西、江陵帅幕,以不附时相罢。宁宗庆元年(1196),起为江东抚干,调全椒令,以不便养亲丐祠。开禧初,辟为淮西安抚司机宜文字,又以不附韩侂胄罢。有语录诗文集,已佚,后人辑为《默斋遗稿》二卷。事见《永乐大典》卷八八四三引《建安志》

猜您喜欢

季长出示子苍诗次其韵盖子苍见衡岳图而作也
宋·释德洪
晓烟幻出千万峰,个中我曾如懒融。天公亦妒饱清境,戏推堕我尘网中。人生万□无不有,道士宁知为老枫。去年雪夜宿绝顶,笑声响落千岩风。今年千岩在掌握,烟雨又复分西东。磨钱作镜照.....
河桥舟发归途作
明·王鏊
伐鼓侵星发,吴门此日还。断澌溪涨阔,融雪陇痕斑。剑井来寒树,铜棺失暮山。衰年仍事役,翻羡白鸥閒。
次韵答乌孙员外延平见寄
明·郑潜
王师百万控荆蛮,颇牧萧曹济世艰。一代中兴全治乱,十年薄宦半幽閒。未观海北雷阳俗,且看江南雨后山。羡子泠风增意气,剑光时复映酡颜。
对雨五首(其四)
元末明初·王冕
知少虑亦少,閒多病转多。干戈愁正切,风雨恨如何?华屋迷青草,玄门暗绿萝。凄凉无可奈,感慨动悲歌。
黄山人家次韵荅陈秀才
元末明初·徐贲
相逢坐上客,俱是此乡人。重见兵前面,能全窜后身。月迟疑夜短,风乍觉寒新。为诉穷途事,都忘语意频。
清平乐(其二)赠云麓麓道人
宋·张炎
□□不了。都被红尘老。一粒粟中休道好。弱水竟通蓬岛。孤云漂泊难寻。如今却在□□。莫趁清风出岫,此中方是无心。
方楼冈自五羊之楚
明·释函是
干戈满地竟南询,烟水迢遥隔岸尘。难向三生求父母,谁从五位定君臣。因风荡桨楚云淼,借径还乡江月频。我亦永怀庐岳顶,何年同泛蠡湖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