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定思痛
拼音
tòng dìng sī tòng
释义
悲痛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;回想遭受痛苦的情景;让人震撼;也让人警醒。形容所受痛苦的沉重;含有警醒的意思。痛:悲痛;哀苦;定:平静。
出处
唐・韩愈《与李翱书》:“今而思之,如痛定之人,思当痛之时,不知何能自处也。”
用法
复杂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。
示例
境界危恶,层见错出,非人世所堪。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!(宋・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)
典故
韩愈,字退之,唐河阳人。他自幼父母双亡,由兄嫂抚养长大。后来哥哥死于贬谪之地,靠著嫂嫂教养成人。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限制韩愈的志气,他努力读书,终于如愿在朝廷为官。但个性耿直的韩愈,屡次犯颜直谏,因而被一再贬黜。在韩愈给他弟子李翱的〈与李翱书〉中提及:他在京八九年,没有收入,都靠求人度日,过得非常辛苦。在心灵上也留下不小的创伤。事过之后,回想起当时的情形,更是令人伤心得不知如何自处。可见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。后来“痛定思痛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吸取惨痛教训,警惕未来。
故事
1275年,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,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,他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,就前去投奔。他一路与敌兵周旋,在路上写出《指南录》一书,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,痛定思痛,要把握时机,才能振兴宋朝。
纠错
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、内容、注释、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,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,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。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!
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