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笔成章

拼音
xià bǐ chéng zhāng
反义词
释义
章:文章。形容富有才华;思路敏捷。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。
出处
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陈思王植传》:“言出为论,下笔成章。”
用法
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。
解析
“下笔成章”和“出口成章”;都指人思维敏捷。但“下笔成章”指写得快;而“出口成章”偏重指善于言谈;话说出来就成了文章。
示例
这学生天资聪颖,文思敏捷,下笔成章,将来未可限量。
典故
据《三国志・卷一九・魏书・任城陈萧王传・陈思王植》载: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,从小聪颖好学,十多岁时,就已经读了数十万字的诗辞歌赋等各类文章,培养出极丰富的文采。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,曾怀疑地问:“你是找谁帮忙写的啊?”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:“我自己能出口成论,下笔成章,何须找人代笔?您不信的话,可以当面测试啊!”那时恰巧曹操兴建的铜爵台刚完工,他就带著几个儿子登上高台,并要他们各作一篇赋。曹植拿起笔来,瞬间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赏的佳作,让曹操惊讶不已,不得不相信他这个儿子确实有“下笔成章”的奇能。后来“下笔成章”就用来比喻才思敏捷,且具文采。
故事
三国时期,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,他读过很多书,做文章是又快又好。曹操故意考他,曹操说自己能言出为论、下笔成章,可以当场作文。他们游览完毕铜雀台,曹植很快就写出《铜雀台赋》,受到曹操及同行的夸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