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挥而就

拼音
yī huī ér jiù
释义
就:成。笔一挥就写(画)成了。
出处
宋・朱弁《曲洧旧闻》第七卷:“东坡一挥而就,不日传部下,纸为之贵。”
用法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解析
“一挥而就”和“一气呵成”;都有“不停歇地迅速完成”的意思;常用于写作、绘画。不同在于:①“一挥而就”的“挥”专指“挥笔”;仅用于写字、作文、画画。还可以用于写个别字。②“一气呵成”的使用范围较广;除了写作、画画、还可以用于其他工作;并可比喻文章写得气势畅达、首尾贯通。但不能用于写个别字。③“一挥而就”多含褒义;只在表示动笔草率时含贬义;“一气呵成”是褒义的。
示例
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。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,文不加点,一挥而就,立石墓侧,时人奇之。(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一回)
典故
唐代文人王璘极富文才。据传,他在参加万言科考试时,请了十名专司书写的人员,在庭院中架设桌椅,准备替他写下口述的文章。考试开始时,王璘自己一面优闲的来回踱步,一面口中源源不绝的吟咏文章,其速度之快,让那十个抄写人员完全无法停笔。正当完成之际,暴雨骤至,有好几幅写成的文章被一阵风卷至地上,被泥沙尘土沾湿了,整张纸卷曲起来,怎么也无法打开。王璘看了便说:“算了!再拿几张新的纸来!”纸取来后,他拿起笔来,顷刻间又写出十余篇文章。此事见于唐代小说《摭言》,小说内容虽难免夸大,但在《唐诗纪事》中亦有记载:“应日试万言科,请十书吏,口授十书吏书之,未亭午,已就七千言。”也是说不到中午,他就已作出七千字的文章,故可知,王璘确实是有出口成章、下笔千言的才情。后来“一挥而就”这句成语,就从《摭言》中“纵笔一挥,斯复十余篇矣”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才思敏捷,落笔成章。后则不限于写作文章,可泛用于书画方面。
故事
公元1256年,20岁的文天祥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,题目是评论当时的政治问题,文天祥作文时连草稿也不打,一动笔就写,洋洋洒洒,一口气就写完,监考官王应璘见了,大吃一惊,当即向宋理宗推荐这个人才,被宋理宗钦定为状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