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穷匕见

拼音
tú qióng bǐ xiàn
反义词
释义
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。穷:尽;匕:匕首;短剑。
出处
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三》:“轲既取图奉之,发图,图穷而匕首见。”
用法
紧缩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示例
不意先生乃蓄别抱,图穷匕见,爰有斯言。(叶圣陶《一个青年》)
典故
战国末期,秦国势力强盛,不断出兵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。当时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弱小国家,最初,燕王为了与秦国友好,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为人质,但没有受到秦国善待,后来逃回了燕国。太子丹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,同时也为了报仇,于是授命荆轲刺杀秦王,并指派秦武阳担任助手。荆轲到了秦国后,就先以价值千金的物品,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,请他在秦王面前美言一番,并表明此行的目的。秦王听说燕国带来了督亢的地图以及重金悬赏的樊於期首级,非常高兴,赶紧在咸阳宫接见。荆轲捧著装有樊於期头颅的盒子,秦武阳在后则捧著装有地图的匣子,二人依序走到殿前的台阶。秦武阳脸色惊恐,荆轲赶紧解围说:“北方偏远地区的乡下人,不曾见过天子,所以害怕,请大王宽容,好让他完成使命。”接著荆轲献上地图,在秦王面前慢慢的打开,一直到地图的尽头,露出了一把匕首。这时候荆轲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衣袖,右手则拿起了匕首向秦王刺去,结果没刺中。秦王大吃一惊,站了起来,拉断了袖子。最后荆轲行刺失败,反而被杀。后来“图穷匕见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,形迹败露,现出真相。
故事
战国末年,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,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,秦王十分高兴。荆轲展开燕国地图,露出锋利的匕首,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,秦王拔剑抵抗,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。